21/0714(三)
西元前7~6世紀,古希臘哲學家Thales對琥珀進行摩擦產生的吸力,被納入磁吸力的一種。
西元1600英國Gilbert指出Thales所發現的吸力不同於磁鐵、並以琥珀拉丁文eletricus為其力取名為「電」(electricity),並發明出驗電器去檢測物體摩擦後是否帶「電」。
為了對「電」進行系統性的研究,科學家們利用物體摩擦製作起電器。西元1746荷蘭Musschenbroek發現可儲存靜電裝置的萊頓瓶。1752美國Franklin風箏實驗,證明了雷「電」與摩擦生「電」並無不同。
西元1785法國Coulomb假設靜電荷間相互作用力與距離成平方反比,並發明出庫侖扭秤實驗證明了這個規律,之後對磁鐵間的磁力實驗得出同樣的規律。庫侖定律幫助磁學建立古典理論、也成為電學第一個定量研究標竿。
西元1799義大利Volta進一步研究動物電之外,以〔鋅圓片|含鹽水的濕布|銅圓片〕為一個單位,依序堆疊成圓柱體,兩端不同的金屬片以導線連接後,放出連續且穩定的「電流」。伏打電池幫助電學發展由靜電走向動電。
西元1820丹麥Ørsted提出通電的導線附近之磁針會偏轉。同年,法國Ampere提出安培右手定則,認為通電的環形導線相當於一根磁針,進一步研究兩條通電導線之間的相吸相斥,把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歸結為磁性,又在1826提出安培定律用來計算「電」和「磁」和「力」的三項關係。
西元1824法國Arago發現磁針轉動時、附近的非磁性圓型金屬板會朝同方向轉動,阿拉哥圓盤打破了{電是磁的最基本}解釋框架。1831英國Faraday發表電磁感應,證明電流是可以被感應生成,認為「電」或「磁」的周圍空間存在著一種「力」的狀態,當「力」態被改變,能使處於這個空間的金屬感生出電流。
西元1862英國Maxwell用數學向量分析方法說明「力」的狀態,把(Faraday的電磁近距作用)和(Ampere的電磁力學規律)結合在一起,用馬克思威爾方程式建立了電磁場理論,預測了光的電磁性質,實現了科學史上第二次大綜合。
21/0707(三)
發電機原理(Dynamo theory)是行星磁場來源的假設學說之一。如同太陽系裡的其他天體,地球利用內部的發電機來產生磁場。要驅動地球發電機必須滿足三個條件。
第一,要有大量的導電流體。距地表深度約2900公里處是地函和地核的分界。由於深埋在厚重的地函之下,地核內的平均壓力高達地表壓力的200萬倍,地核有著體積相當於六個月球、處於熔融狀態的鐵鎳,形成不斷環繞流動的汪洋。
第二,要有流體運動的能量來源。距地表深度約5100公里處是外地核和內地核的分界。液態外地核包覆著幾乎由純鐵所組成的固態內地核,內地核的溫度高達5000℃(相當於太陽表面)。外地核底部的液體,會因為受熱體積膨脹而上升,當到達外地核頂部碰到地函時,又會因為冷卻體積收縮而下沉。透過流體的反覆上升下沉幫助能量上下傳送。
第三,要能旋轉。就像普通發電機藉由線圈旋轉的動能產生電流和磁場,外地核的金屬流體,因為地球自轉的科氏力效應,驅使流體彷彿沿著彈簧的螺旋線圈移動循環產生感應電流及其磁場,加強補償已有的磁場,自我維持的磁場就形成了。
發電機理論也被認為是水星和木星等行星磁場的來源。但科學家需要更多證據來解釋令人困惑的問題,像是已有磁場的生成,為什麼磁極會隨時間而改變等。
21/0526(三)
人工智慧,起源於西元1950年,英國科學家艾倫圖靈(Alan Turing)提出一個構思「機器可以像人一樣思考嗎?」圖靈在論文(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)描述一個思想實驗,一台機器(代號A)和一個正常人(代號B),分別放置在兩個獨立空間,由眾多測試者詢問A和B任意問題,經過若干詢問測試後,如果有超過30%的測試者不能分辨A和B的不同,即機器A通過圖靈測試(Turing Test),機器A具有像人一樣思考的能力。
西元1980年,科學家們致力於訓練機器具有人工智慧,藉由收集大量人類生活數據、利用統計學分析和建構模型,並給出幫助人類對未來的預測和探索。
西元2010年,科學家們仿造人類大腦原理、利用人工神經網路的方式,幫助機器學習深度運算大量資料、不再倚靠人類學習經驗,造就越來越方便的生活。目前,機器與人類生活關係密不可分,為保不被時代或潮流淘汰,許多行業都需要倚靠AI人工智慧,大家要學習多方知識提升個人競爭力,才能增加自己生存工作的機會。
西元前7~6世紀,古希臘哲學家Thales對琥珀進行摩擦產生的吸力,被納入磁吸力的一種。
西元1600英國Gilbert指出Thales所發現的吸力不同於磁鐵、並以琥珀拉丁文eletricus為其力取名為「電」(electricity),並發明出驗電器去檢測物體摩擦後是否帶「電」。
為了對「電」進行系統性的研究,科學家們利用物體摩擦製作起電器。西元1746荷蘭Musschenbroek發現可儲存靜電裝置的萊頓瓶。1752美國Franklin風箏實驗,證明了雷「電」與摩擦生「電」並無不同。
西元1785法國Coulomb假設靜電荷間相互作用力與距離成平方反比,並發明出庫侖扭秤實驗證明了這個規律,之後對磁鐵間的磁力實驗得出同樣的規律。庫侖定律幫助磁學建立古典理論、也成為電學第一個定量研究標竿。
西元1799義大利Volta進一步研究動物電之外,以〔鋅圓片|含鹽水的濕布|銅圓片〕為一個單位,依序堆疊成圓柱體,兩端不同的金屬片以導線連接後,放出連續且穩定的「電流」。伏打電池幫助電學發展由靜電走向動電。
西元1820丹麥Ørsted提出通電的導線附近之磁針會偏轉。同年,法國Ampere提出安培右手定則,認為通電的環形導線相當於一根磁針,進一步研究兩條通電導線之間的相吸相斥,把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歸結為磁性,又在1826提出安培定律用來計算「電」和「磁」和「力」的三項關係。
西元1824法國Arago發現磁針轉動時、附近的非磁性圓型金屬板會朝同方向轉動,阿拉哥圓盤打破了{電是磁的最基本}解釋框架。1831英國Faraday發表電磁感應,證明電流是可以被感應生成,認為「電」或「磁」的周圍空間存在著一種「力」的狀態,當「力」態被改變,能使處於這個空間的金屬感生出電流。
西元1862英國Maxwell用數學向量分析方法說明「力」的狀態,把(Faraday的電磁近距作用)和(Ampere的電磁力學規律)結合在一起,用馬克思威爾方程式建立了電磁場理論,預測了光的電磁性質,實現了科學史上第二次大綜合。
21/0707(三)
發電機原理(Dynamo theory)是行星磁場來源的假設學說之一。如同太陽系裡的其他天體,地球利用內部的發電機來產生磁場。要驅動地球發電機必須滿足三個條件。
第一,要有大量的導電流體。距地表深度約2900公里處是地函和地核的分界。由於深埋在厚重的地函之下,地核內的平均壓力高達地表壓力的200萬倍,地核有著體積相當於六個月球、處於熔融狀態的鐵鎳,形成不斷環繞流動的汪洋。
第二,要有流體運動的能量來源。距地表深度約5100公里處是外地核和內地核的分界。液態外地核包覆著幾乎由純鐵所組成的固態內地核,內地核的溫度高達5000℃(相當於太陽表面)。外地核底部的液體,會因為受熱體積膨脹而上升,當到達外地核頂部碰到地函時,又會因為冷卻體積收縮而下沉。透過流體的反覆上升下沉幫助能量上下傳送。
第三,要能旋轉。就像普通發電機藉由線圈旋轉的動能產生電流和磁場,外地核的金屬流體,因為地球自轉的科氏力效應,驅使流體彷彿沿著彈簧的螺旋線圈移動循環產生感應電流及其磁場,加強補償已有的磁場,自我維持的磁場就形成了。
發電機理論也被認為是水星和木星等行星磁場的來源。但科學家需要更多證據來解釋令人困惑的問題,像是已有磁場的生成,為什麼磁極會隨時間而改變等。
21/0526(三)
人工智慧,起源於西元1950年,英國科學家艾倫圖靈(Alan Turing)提出一個構思「機器可以像人一樣思考嗎?」圖靈在論文(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)描述一個思想實驗,一台機器(代號A)和一個正常人(代號B),分別放置在兩個獨立空間,由眾多測試者詢問A和B任意問題,經過若干詢問測試後,如果有超過30%的測試者不能分辨A和B的不同,即機器A通過圖靈測試(Turing Test),機器A具有像人一樣思考的能力。
西元1980年,科學家們致力於訓練機器具有人工智慧,藉由收集大量人類生活數據、利用統計學分析和建構模型,並給出幫助人類對未來的預測和探索。
西元2010年,科學家們仿造人類大腦原理、利用人工神經網路的方式,幫助機器學習深度運算大量資料、不再倚靠人類學習經驗,造就越來越方便的生活。目前,機器與人類生活關係密不可分,為保不被時代或潮流淘汰,許多行業都需要倚靠AI人工智慧,大家要學習多方知識提升個人競爭力,才能增加自己生存工作的機會。
0 Comentarios